细绎前引《寓言》篇对‘卮言的申论,结合《庄子》文本来看,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如下列图表所示: 卮言的第一个层面是悟道之言,这种语言形态在《庄子》文本中占很大的篇幅,其言说对象主要是以一般人。
乾元与坤元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一为阳主施,一为阴主受。而成己之仁与成物之智有如下之相互关系:仁为体,智为用……仁智一也。
畜指物言,而诚即无妄为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人能诚即可知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故大畜所畜之物正由无妄而来。⑤《大学证释》,台北:若意出版社,1993年,第7页。对于作为内圣之学的儒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这一问题,牟先生认为一是由于在古代中国老百姓及大臣对君王只维持一种信仰、确信、服从的关系,而并未通过反省自觉表现出‘主体的自由(14),故而缺乏民主自由的精神。(12)关于这种具体的循环往复及阴阳交错之情及先后天之关系,参见张文智《从〈易经证释〉看易辞、易象中的以人合天之道》,第26-29页。在牟先生看来,新外王表现为科学和民主政治。
《从〈易经证释〉看易辞、易象中的以人合天之道》,《周易研究》2017年第6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震卦[ ]本身有一阳来复之象,而阳爻(—)皆自乾[ ]天而来,皆为乾元之用,且无妄卦[ ]之外卦亦为乾[ ]。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
可见,所谓卮言,就是立足于道枢从而超越了一切对立关系的言辩,它不离开道的根本点而立论。此种寓言带有很强的比喻性与联想性,作者在力求作到言近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含义不受成心支配而被拘限,故能应于化而解于物、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1](《天下》P884),使人总可以从中产生广泛的、无穷无尽的联想,体悟出常新的道理来,所以说:以寓言为广。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之美,称神明之容。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古人也曾见及此,如刘凤苞《南华雪心篇》说:诸注多以‘寓言、‘重言、‘卮言并列,不思‘寓言者寄之他人,‘重言者托于耆艾,缘有所指以证其言,‘卮言独无所指,不过谓言之随时而出,如卮之泄水,即此寓言两项出之无穷,但是和以天倪。
庄子看到了言之为物与道体的疏离性,《齐物论》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言,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能有知,此之谓天府。[1](P727)《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11](《明象》P311),它较之一般地直言叙说要容易接受得多。后世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倡妙悟之说,盖亦源于庄子。
虽问道者,亦未闻道也。[10](卷二十七)可以说,卮言是为体,寓言、重言是为用,寓言重言都是为卮言服务的。[12](卷之十二)程以宁《南华真经注疏》谓:寓言犹《诗》之比体,即孟子言近而旨远之意。[14](卷之二十八)它言说的对象主要是有初步体道经验的人,可以由言而及道。
[5](P363)《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 《集解》引《汉书音义》说: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郭象注曰: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把乙方视为此,则甲方为彼。
今按此二家说有两点不妥:其一,过于拘泥于字面的本义,特别是郭、成之说,把卮与言作简单、机械地比附,试问,《庄子》何尝有倾仰随人、随儒墨之言而言之处?其二,没有对上述引文作出完整的理解,因而也就未能在把握庄子总体思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阐释。较之第一个层面的寓言运用,它少了象这个环节,直言玄道。《外物》篇末节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姚鼐《庄子章义》谓《寓言》篇与上篇《外物》篇末节相续,分篇者殊为不审,[15](卷四)言之有理。且道惟无体,故寓庸(用)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筌蹄,勿惊其为河汉也。第一条是说圣人不走儒墨等学派表面是非争论的老路,言说和以天钧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是非对待,从而达到更为完全的认识。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得使之也,未使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卮言,即合道之言。
其以卮与支通,谓卮言为支离无首尾言也[3](不分卷)。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而之所以是一体,是因为内心的血缘情感,因为人皆有爱亲之仁心,故而一体同心,此乃人之常情。……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22(20)岛田虔次认为,万物一体之仁的说法源自于程颢。南泉普愿禅师手指庭院中盛开的鲜花说: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这些命题皆围绕天人之际的问题意识而展开。《五灯会元》中有一记载:师(天奇本瑞禅师)行脚时,尝遇隆首座,谓师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道家学者认同天人不相胜的观点,与儒家学者有差异,这一差异也在万物一体问题的思考上体现出来。6庄子这句话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发很多争鸣。
天人之辩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是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21(19)[日]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蒋国保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这一评判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所谓的天地万物到底所指为何?所谓的同根一体又是何种用意?在禅宗学人看来,这些概念如同令人眼花之物,参禅悟道若只停留在这种层面上,永远不会有亲切受用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是在拾他人之语言的牙秽而已。比如说,就我们起始处所谈论的礼而言,如何在礼的关照下充分实现万物一体之仁?这个时候,礼就意味着理——天理,而天理则意味着个体充分地去实践礼,而对于礼的实践,就是一个不断使自我实现蜕变的过程,也可以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除依附于自我之习气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无我化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不断深入反思体察自我与无我之张力的过程。土田健次郎在《道学的形成》一书中所着重强调的,就是这一流派万物一体之仁的意识所体现出的政治人格之觉醒与自信。不管理一还是分殊,超越抑或内在,皆体现出或奠基于万物一体的观念。
唯任其不齐,而听其自已。笔者以为,孟子这句话主要是说个体的选择即个体的自由所在。
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人的心性源自于天,完美俱足,乃天命之赋予,故而既有天道之超越性,亦是内在于人心。庄子思想有其统一性,我们以列维纳斯意义的无限观来看待庄子或道家式的万物一体观,就优于以总体观的视角去看待万物一体观。
师指庭前柏曰,时人见此一株柏,如梦相似。比如说,就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之间,相互也应服缌麻的丧服。
发布评论